易教网
高校教师谈“假大学”:忙碌并不等于努力
家教首页>呼和浩特家教 >大学生资讯

高校教师谈“假大学”:忙碌并不等于努力

更新时间:2017-03-24

新学期开始,和以前一样,不少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很多人开始了六级备考的征程,微信朋友圈、QQ状态中“晒”出了各种打卡、各种誓言、各种小目标,似乎要让别人给做个见证似的。然而,以我的经验来看,多数人很难坚持到最后,一开始的热血沸腾,很快会被平日散漫、自由的大学生活消解,最后只能“啪啪打脸”,实现目标的是少数。

  作为教师,我们都会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一些建议,比如,要做好计划、管理好时间;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律;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些社会上普遍泛滥的“成功学”道理,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就跟真理似的,一试就灵。但是,对很多信誓旦旦的学生而言,这些“成功法则”他们压根儿做不到,因为自我约束能力太差而败下阵来的学生太多。我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真正的逻辑起点,即,你是随大流而去,还是打心底真的想要通过考试?你要考过的愿望有多强烈,是否每天都有没吃饭的那种“饥饿感”?

  其实,大学里有不少人都在盲目地过着自己可能并不是真正想要的生活。有些学生开口跟我说,“我妈让我好好学习,打好英语基础,将来考研或出国”,“我爸说了,如果这次过了六级,就怎么怎么样”。那些张口闭口夹带着“我爸”、“我妈”的学生,总给我一种还没“断奶”的感觉。当然,有目标总比没有好,只是,并非发自内心想要的目标,能否坚持到底,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从热爱出发,听起来感觉是一碗“鸡汤”。但,事实的确如此。有个学生,刚上大一时,就立志要做口译员,曾向我咨询过备考口译的方法。事实上,每个来找我咨询的学生,我的答案都一样:你每天至少都要坚持3个小时的练习。在我看来,有些学生仅仅是咨询而已,并不会付出行动,因为那并不是他内心真正想要的目标,只是考试任务,或者说,他想要达成这个目标的愿望,还缺一种“如饥似渴”的强烈感,“想要”、“十分想要”和“万分想要”的结果导向是不同的。而她,真的做到了。4年大学生活,她朋友圈里每天发布的状态几乎都在重复一件事——看书、做笔记、做练习,寒暑假也没闲着,去上海报了个培训班,白天上课,晚上就住在培训班的宿舍,后来终于考上了上海某大学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上个学期,她朋友圈里晒的都是帮企业做口译、和外国人的合影。某一次,她还给上海某个区政府的领导做了回交替传译。可以说,她离自己的职业目标越来越近。

  我们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努力不够、坚持不够,却忘了我们对这件事本身的热爱还不够,还没有达到望眼欲穿的痴迷程度。当你的热爱、欲望足够强烈,那些所谓的时间规划和管理、自我监督等,根本就不是问题。“一万小时定律”是这样说的: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我倒觉得,有必要加个前提条件——始终拥有万分想要做成一件事的“饥饿感”。这才是你坚持下去的根本动力。

  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没有了家长、老师和学校的管制约束,不少人放纵了自我,有的人甚至还被动地等着老师布置作业,老师推一步,他进一步,从来不主动去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人家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还有的被社团工作、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绑架,一个都不能少,只顾做加法,不会做减法,到头来成了个平庸的“社会活动家”,简历上没有拿得出的“亮点”,缺乏核心竞争力,真是越忙越迷茫。

  忙碌,并不代表在为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而努力。专业是爸妈选的,目标是随大流的,生活是复制别人的,内心没有学习和进步的“饥饿感”,何以有定力管得住自己、坚持下去?从来都没有为内心真正的愿望而努力过,最后也许只会感觉自己上了个“假大学”。

最新文章
  1. 孩子近视是不是玩手机导致的
  2. 高中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方法
  3. 家长如何跟初中生谈心
  4. 什么运动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5. 7岁小孩上课走神怎么办
  6. 如何缓解孩子的咳嗽症状
  7. 不听话孩子送哪里好
  8. 如何应对孩子的学习行为问题
  9. 亲子教育——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回答上这九问题再说
  10. 宝宝做错事时,教育专家告诉你如何处理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